华体会官网网址:一泓甜水润津城(图)

发布时间:2023-09-16 19:49:36来源:华体会官网沃尔夫斯堡赞助商 作者:华体会官网下载

  引言:水是咸的、苦的,多浓的茶叶都遮不住苦涩的味道;每周都有固定停水的日子。今天天津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这就是父辈们在40多年前的生活日常。那时的天津人喝一口没滋没味的白开水都是奢望。

  1983年9月11日,天津家家户户沏龙井茶、赏中秋月。同志代表700万天津人庄严宣告:“天津人民喝咸水、苦水的历史从此结束。”天津城市饮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成为全国饮用水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这是当时国内第一项跨省市、跨流域,具备引水、输水、蓄水、净水、配水完整系统的综合性大型城市供水工程。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参建人员创造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凝聚出伟大的引滦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指导与帮助下,依靠全市人民的力量,依靠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依靠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河北省,更直接的是唐山地区的迁西、遵化等地的团结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短短的1年零4个月内,就把中央尽快通水的要求变成了现实。从此,天津有了一个可靠的供水水源。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引滦工程滋养了津沽大地,润泽了沿线生命,引滦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奋斗者。

  水,生命的源泉,城市发展的命脉。位于渤海之滨、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曾因缺水而被命运扼住了“喉咙”。

  上世纪70年代末,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天津更是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荒。向京津两大城市供水的北京密云水库存以及官厅水库,已降到了死水位。城市日供水量被压缩到60万吨极限,全市蓄水量也仅够维持1个月。海水倒灌改变了海河水的味道──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成了这座城市真实的写照。

  作为北方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天津的用水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牵挂。早在1972年,同志就指出,把丰富的滦河水拦蓄起来,解决天津和唐山的用水难题。

  “当时得知要参与潘家口水库设计,我兴奋得一宿没睡,能投入到一项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是何等荣幸。”陆宗磐,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如今已年近八旬,虽主持过40多项国家及地方重大水利项目,但当他说起在潘家口水库的13年岁月,仍然感慨万千。“1973年底,我和我爱人朱凤娟从水电五局调入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行李还没有来得及打开,就直奔潘家口。一路火车、汽车、马车加步行,终于到达设计队所在地──走马哨村。”

  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一下子聚集了来自天津、河北、北京等多家单位的近百名设计人员。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大家在山谷里进行坝址和坝型的比选。那时山里没有路,大家只好一路走一路爬、手脚并用。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朱凤娟,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没一个人叫苦,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水库设计好!”

  陆宗磐仍然珍藏着49年前他亲手绘制的潘家口水库大坝鸟瞰图。“这是当时国内在建项目中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国内首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坝型是低宽缝混凝土重力坝,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陆宗磐说。在所有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仅半年,潘家口水库就完成了初设,1975年正式开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京津两地用水形势持续恶化,天津号召全市人民开展节约用水行动,同时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为了预防最严重的水源枯竭情况,市委已经制定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工业分批停产和疏散城市人口的应急预案。

  1981年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城市用水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从河南、山东引黄济津以解燃眉之急,同时从长计议,加快引滦入津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荒。

  引滦入津工程是我国最长的跨水域城市引水工程,项目多,战线长,工作量大。“光是线路选择,此前就已考察论证了很多年。”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原顾问总工程师陈湧城参与了引滦工程设计的全过程,“经过大量的勘察对比,决定走北线,也就是现在的路线,北线具有来水快、收水多、水质好,可以分期实施,便于安排投资的优点。”陈湧城说,当时数百名工程勘测设计人员不舍昼夜,最终完成了从北线引滦入津的选线勘测。

  从大黑汀水库,到新开河水厂,长达234公里的北线引水线路,要在两年内实现通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人民十分信任,把引滦入津任务全权交给天津,由天津包干完成。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指示是:分秒必争,尽量提前,把滦河水引入天津。那时我们白天跑现场,晚上回指挥部搞设计,一天当两天用,时间不等人啊,整个城市在等着喝水。”陈湧城回忆。

  为了加速设计进程,天津市先后组织18个设计单位承担设计任务,设计人员顶烈日,战酷暑,爬高山,涉深水,披荆棘,穿草丛,连续奋战。

  陈湧城所在的单位承担了引滦入津工程下段从于桥水库到新开河水厂的总体设计,在这段输水管线上有分水枢纽、有泵站、有倒虹,设计量巨大。“上千张设计图,以最快的速度绘制、把关、审批,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建设部门手里。”1982年6月13日,引青入潮倒虹成为引滦全线第一个竣工的项目,大大提振了参战者的信心。

  “引滦输水线路的设计,体现了集体智慧。”陈湧城铺开地图,“滦河水进入尔王庄泵站之后,分别走了明渠和暗渠两条线,这样的设计既确保了收水效率,又提高了输水的安全性。明暗两条线,这是双保险!引滦入津工程荣获了国家质量金奖、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原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作为当时新中国最大、最完善的城市给水工程,它连通了滦河和海河两大水系,总长234公里,全线隧洞、泵站、桥梁等工程建设项目215个。

  向引滦工程进军的号角,首先在横跨河北省迁西、遵化两县交界处一条10余公里长的狭长地带吹响。最艰巨的任务由原66军198师以及铁道兵8师承担,他们要在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中段,在迁西县,穿越景忠山,突破险要的“卡脖子”地段,在200多条断层中打出一条9.7公里长的引水隧洞,把滦河水引入海河水系。

  王善银今年65岁,中铁十八局五公司退休职工,作为公司2000余名参加引水隧洞开挖的勇士之一,40年前他是铁道兵8师“掘进班”班长。

  “我们到达燕山脚下,来不及休整,放下行李,一部分人开始搭建营地帐篷,一部分确定洞门,准备挖洞。当时正值冬天,天寒地冻,冻土一尺多厚,风钻都打不透!”隧道工程,堪称水利工程建设的世界性难题,王善银说,当年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只有镐、锤、人力小斗车,怎么办?就是一镐一镐刨也要刨出洞来。

  但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更大的难题是:如果按正常速度挖掘,以景忠山隧洞这样的石质,每天最多掘进一米,整个隧洞需要挖30年,即便两头同时开挖也要15年。

  “天津人民等不了!”王善银是湖北人,从小喝长江水长大。有一次出差在天津火车站转车,在候车室喝过一杯水,那苦咸苦咸的味道卡在嗓子眼儿,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我时常给战友们讲起那杯水的味道,当我们在施工中遇到困难,想想700万天津人民期待的心情,他们还喝着苦咸水,我们要加油干啊!”

  王善银所在的团是40团,之前没有承担过打洞任务,刚开始作业,采用阶梯式爆破,进展缓慢,但是40团是出了名的作战勇猛、善作善成,被大家称为“老虎团”,没什么事能难得倒“老虎团”。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敢拼的精神,采用光面爆破的方法,使每日掘进速度一下子达到了6米。

  “引水隧洞能够说是整个引滦工程的咽喉,难度大、风险高。”王善银带领战友们三班倒,歇人不歇工,他们每次上工,都要戴好安全帽,穿好水衣水裤,沿着斜井下200多级台阶到达正洞,风钻声震耳欲聋,洞顶渗水哗哗作响,脚下的积水没过了脚面,一声声爆破,尘土砂石飞扬。王善银常说,这是一场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斗,作为战士,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夺取胜利。

  开山凿洞,是相当艰苦又危险的作业。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加上工程上得急,工具简陋,给施工造成更多困难,有的地方地下冒水,有的地方洞顶塌方。据有关统计显示,在引水隧洞开凿过程中,官兵们先后战胜了500多次塌方,经历了138万余次爆破。王善银和战友们天天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危险。有一次,他们正在洞内施工,发现一处石壁在不停地渗水,而且还混合着泥沙。情况不妙,王善银让大家赶紧停下来,大喊一声“快跑”!全班12个人,有2名战友被埋在了泥石流里。“当时顾不上危险,大家用双手去刨泥沙,有的把指甲盖都刨掉了,半个小时后,终于救出了战友。”直到今天,回忆起这一幕,王善银依旧感到后怕。

  在数万名官兵的努力下,仅用4个月时间,他们就完成了15条斜井的开凿任务,用1年零2个月时间完成了10多公里的隧洞开挖和衬砌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了1年多。

  为了工程的早日建成,施工部队先后有3500多人主动推迟婚期、假期,2100多人在探亲中提前归队,6000余人带病带伤坚持施工,107人受伤致残,还有21人为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全长234公里的引滦入津工程,中建六局作为参建主力军,承建了北起九王庄、南至新开河水厂100公里的建设任务,包括宜兴埠泵站至新开河水厂钢管输水、潮白河泵站、输水暗渠、尔王庄水库、新开河水厂等12项共76个单位工程。中建六局近万名职工投入这项“超级”工程。

  说起40年前参加引滦入津工程的往事,时任中建六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的张兰祥如数家珍:“引滦工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大会战取得胜利的一项法宝是建设者顽强拼搏的斗志。我们为了全力推进项目施工,白天黑夜三班倒,大家瞄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高质量、高效率地达成目标。许多职工负伤流血不下火线,不少女职工为全身心投入建设,把年幼的孩子委托给亲属照料。”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作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滦入津实施工程技术要求十分复杂,对建筑设计企业提出了很高要求。“当时潮白河泵站关键设备立式溷流泵的安装是一项高难度工作,由中建六局负责施工。立式溷流泵直径1.8米,是个庞然大物,当时在国内属于首创,中建六局建设者克服了多曲线叶轮片角度调节难度大、巨型电动机轴安装精度要求高等困难,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立式溷流泵设施安装,六七米长的巨型轴最大偏斜度仅有7毫米,这种对质量的严谨态度,让来访参观的澳洲专家惊叹不已!”说起往事,张兰祥脸上洋溢着自豪。

  本报讯(记者王音)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40年来,引滦入津工程累计向我市安全供水332.8亿立方米,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被誉为城市供水的“生命线”。

  目前,我市已形成“一纵一横”引滦引江输水干线为骨架,于桥、尔王庄、王庆坨、北塘、北大港等五座水库调蓄调度,辐射城乡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全市年供水总量由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不足2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33.55亿立方米。其中,引滦水在南水北调中线向我市供水前,年调水量均在10亿立方米以上。

  随着供水条件逐步改善,天津积极运用引滦水向海河、北运河、子牙河等重点河道实施常态化生态补水,通过水体循环连通带动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河道水质整体提升,每年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引滦水约占三分之一,为改善河湖水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急引滦所急,保引滦所需”,是当年建设引滦入津工程时,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全市人民的共识。为实现引滦入津工程早日通水,天津市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广大市民热情参加引滦工程建设。工农学兵各条战线万名义务劳动大军,完成64公里明渠开挖任务。

  邢占岺就是这十万分之一。1982年,大港电厂子弟学校高二学生邢占岺和同学们,参加了引滦工程义务劳动。

  “天天早上集合时间比上学还早,晚上到家得六点多钟了。”他记得每天单程就要坐一个多小时的汽车到工地,“工地上人山人海,我们的工作就是挖土运土,参加义务劳动的同学里男生女生都有,一共10天左右。”

  尽管这10天天天都是重体力劳动,但当初少年时不觉得累,睡一觉转天早晨又充满了许多活力投身引滦工程建设中,如今年过半百,想起来依然“有意思”,而且能骄傲地说“引滦工程有我们的贡献”。

  大多数同学对于引滦工程的贡献浓缩在高中二年级的那10天,于邢占岺却是近半个世纪的付出。

  参加修明渠义务劳动时,他可能想不到这是自己的人生与引滦工程紧紧绑定的开始。

  1983年,通过招考,邢占岺进入引滦隧洞管理处工作。“当时我去的隧洞被称为‘引滦第一站’。”忆往昔,他的声音里满是自豪。这个让他自豪的工作岗位,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当时周围很荒凉,住的木板房,吃水要自己打井。他的工作是水文管理工作,监测流量水位。

  此后40年,尽管工作岗位一直在变化,但他基本没离开引滦工程,现在是引滦潮白河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40年,从当初靠人工绞车等工具进行水文监测,到如今的远程即可监测,引滦工程从天津人饮水的生命线,到如今要在此基础上打造引滦风景一条线,邢占岺见证了引滦工程管理科学化、智慧化、生态化的变迁。40年,从一个高中生到现在的高级工程师,引滦工程将他培养成了一名精通水务工作的专业人士。

  其实当初选择进入水务系统工作,他是知道水务工作有多苦的──父亲就是在水库工作的水务工作者。如果说当初的选择是年轻的热血,现在的坚持就是深沉的爱。

  引滦入津工程是一项为民造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结束了天津人民长时间喝苦、咸水的历史,解决了因供水不足、水质不好对天津工业生产的威胁,改善了田园种植和城市绿化的浇灌条件,恢复了海河干流的通航功能,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的趋势,滋润了干涸的津沽大地,为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地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天津的经济发展有默默付出的引滦人的贡献。”邢占岺为自己的40余年的努力骄傲。

  “天津市区、滨海新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还有些大规模的公司的饮用水都是尔王庄水库的水。”引滦尔王庄公司高级工程师孙少江骄傲地说。

  他骄傲,因为尔王庄水库从当年为引滦入津工程而建的“小字辈”水库,到今天成为滋养天津人民的引滦引江并流之地,40年来筚路蓝缕的发展史刻在他心中。

  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通水,老家在尔王庄村的孙少江高中毕业后通过招考进入尔王庄水库工作。

  “和现在比,那时的尔王庄水库周围能够说是荒凉。现在我们的绿化覆盖率是百分之百。这些树木植被既涵养水源,又防止水土流失,起到固堤作用。”孙少江说,从工作那一年开始,就和同事们开始了对水库区内的绿化工程,记不清亲手种下了多少棵树。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天津水务系统及引滦沿线地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管理创新多措并举,以引滦水源保护带动沿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积极打造生态引滦一条线。尔王庄水库还通过放养鲢鱼苗下水当“清道夫”的生物方法,绿色低碳安全地清洁水体。

  2017年天津全面实施河湖长制以来,引滦入津工程体系中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引滦明渠以及果河、黎河、新引河等引水河道全部纳入我市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市、区两级领导担任河湖长,编制完成“一河(湖)一策”方案,统筹引滦工程管理单位和属地政府力量,一同推动引滦入津工程治理保护。

  都说水往低处流,但是尔王庄水库在需要时却能接受高程更低的宜兴埠泵站补水。这得益于信息化助力水源调度。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我市供水,全市形成引江、引滦一横一纵双水源保障,于桥、尔王庄、王庆坨、北塘、北大港五库联调,外调水及本地水源多源互济的供水新格局。为越来越好的衔接引江、引滦两大供水工程,2022年,市水务局建成天津市南水北调中线市内配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将引江、引滦各级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进行横向及纵向连接,准确研判各供水区水源来量、各关键断面水位情况,统筹周边城区用水需求,精准实施双水源联合调度,进一步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保障全市供水安全。“如果我们这里水量不足了,能够最终靠加压泵站从下游的宜兴埠向我们反向输水。”孙少江告诉记者。

  生态引滦、智慧引滦、科学引滦,40年来引滦工程不仅为天津人民送来甜水,也为中国水务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像孙少江这样从普通高中生到高级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的水务管理人才,为中国水务事业发展贡献了引滦经验。

上一篇:文章列表   
下一篇:工程技术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汇总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1865号

华体会官网网址